隧穿高爾寺雪域暢坦途
——四川興蜀公司高爾寺山隧道建設紀實
“世之奇偉、瑰怪、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”,隔山不同天,一天有四季,山伏腳下,云飄頭頂,每一位游走川藏線的人,都會被這條“中國人的景觀大道”描繪的瑰麗畫卷深深迷住,而高爾寺山隧道的貫通無疑給這幅畫卷增添了更絢麗的色彩。
高爾寺山是318國道川藏南線上著名的一段險途,一座大山,猶如天塹,橫亙于新都橋與雅江縣城之間,讓無數游人望“山”興嘆。2011年5月,318國道甘孜州境內的東俄洛至海子山段公路(以下簡稱“東海路”)改建工程啟動,“修一座隧道穿越高爾寺山,讓天險不再險!”面對川藏天險,開路者留下了錚錚誓言。
四川興蜀公路建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(以下簡稱“興蜀公司”),這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中誕生的優秀隊伍,授命擔負318國道東海路的建設任務,經過四年多的艱辛鏖戰與奮力拼搏,高爾寺山隧道終于順利通車。興蜀公司監事會主席、東海路改擴建項目指揮部指揮長劉濤告訴記者,高爾寺山隧道全長5682米,進出口海拔4000米左右,隧道連接康定、雅江兩縣,隧道通車后,康定到雅江可節省通行時間1小時左右,加上之前已經通車的剪子彎山隧道和理塘隧道,進藏將少翻三座4000米以上的大山。
四年多時間,興蜀人用熱血和汗水使古老的高爾寺山實現了現代穿越,讓“不畏艱險、甘于奉獻、求實創新、追求卓越”的四川興蜀精神有了更為動人的注解。從此,天塹不再險,雪域暢通途!
知難不畏勇者勝
在海拔近4000米的山腰上挖隧道,讓身體適應自然環境,是建設者遭遇的第一個挑戰。高寒、缺氧,隧道外的氧氣含量只有平原地區的50%左右,隧道內的氧氣含量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打個對折。“氧氣稀薄,一個人即使什么都不干,也會氣喘吁吁、頭痛欲裂、昏昏欲睡,何況要打通一條長5682米的隧道。”興蜀公司東海路常務副指揮長陳昕告訴記者。
強烈的紫外線和干燥的氣候,致使不少人面部脫皮、鼻干流血;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,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癥,比如掉發、視力減退、記憶力下降等;溫差大,一旦感冒極易患肺水腫;飲用水中大腸桿菌嚴重超標,致使建設者腸胃病不間斷發作……粗略統計,高爾寺山隧道建設的這幾年,部分工人無法適應而頻繁更換,每年不同人數的更換達15批次左右,高峰期一次要更換近400人,工效大幅降低。
不僅人的功效低,由于高原缺氧,燃油燃燒不充分,機械設備功效嚴重降低,長時間高負荷運轉,使得設備老化極其嚴重,機械利用率極低,維修頻率高,影響了施工進度。
因地質復雜帶來的施工難題隨時都可能出現,克服了氣候難題的建設者一刻也不敢懈怠。據了解,高爾寺山隧道橫穿3個斷層,地質結構復雜,施工作業困難。3個斷層,平均每個斷層長200米左右,一般Ⅳ級圍巖地質條件下,掘進200米需要2個月,同樣的長度在斷層中掘進時間翻倍。
隧道的圍巖以薄層狀碳質千枚巖為主,受隧道涌水較大影響,易發生坍塌,處治坍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,致使施工推進艱難。“前期的規劃設計中我們考慮了斷層中施工可能存在的問題,但實際情況有時會比預想的糟糕得多。掘進的過程中突然就會有碎石如雨一般嘩啦啦滑落下來。”至今,高爾寺山隧道的參建者對曾經遭遇的施工危險記憶猶新。2013年項目遭遇了最大的一次斷層碎石塌方,一次性上百立方米的碎石如瀑布一樣滑下來,建設者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才徹底處理。
此外,項目所在地電力網并沒有像條件較好地區一樣全覆蓋,規格標準低,電力嚴重不足,缺少維護維修。在隧道開工建設之初,施工用電完全供應不上。大型施工、照明、拌和等工序齊頭并進,讓本來就捉襟見肘的電力供應雪上加霜。據統計,從開工至今,施工現場共停電多達100余次,總停電時間累積超過38天,嚴重影響了隧道的正常施工。
但是,種種困難并沒有羈絆興蜀人打通高爾寺山隧道的決心和腳步。“沒有比人更高的山”,對于頭頂“四川省工人先鋒號”、“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狀”、“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”等榮譽光環的興蜀人來說,每一次困難,都是興蜀人爭攀新高峰的起點。
在克服自然條件,穩定施工隊伍方面,項目醫務室對新招的人員在進場培訓前會進行2至3天的生理觀測,通過初步觀測后,再進行培訓,培訓的內容包括高原反應各類并發癥癥狀以及應急處理方法等。同時,提高施工人員待遇,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。
結合項目建設中遇到的種種問題,項目邀請專家不定期進行技術專題討論和指導,做好地質超前預報,科學、安全推進隧道施工進度。對于斷層地帶嚴格控制每一循環的進尺,每一循環不宜超過3米,地質條件特別差的施工段落,則須控制在0.5至1米內;為了防止隧道洞發生坍塌事故,圍巖較差路段,盡可能不進行爆破施工,能進行機械開挖的盡量機械開挖,避免爆破對圍巖產生擾動。
對于電壓不夠的情況,項目則采用在隧道內建電力中轉站,實現高壓進洞,并采用自發電補充的方式,確保隧道每天的施工作業能正常開展。
與此同時,指揮部堅持施工單位總公司督導制度,要求施工單位派駐由公司領導掛帥的督導組常駐工地,充分發揮總公司的資源優勢,在資金、技術、管理上對項目傾斜,強化了對項目的支持和管理;同時指揮部加快清理重大變更,督促各單位盡快完善變更手續,確保在資金上的最大支持;細化各項工程措施,注重各道工序的銜接,采用24小時平行交叉施工作業,盡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。
追求卓越鑄精品
被氣候和地質條件拖慢了節奏,并沒有同時拖慢興蜀人對精品工程一如既往的追求。
肩負“改建318國道,助推藏區一步跨越20年”的神圣使命,貫徹四川省交通運輸廳“將東海路建成精品工程”的要求,興蜀人時時刻刻沒有忘記對卓越的苛求。
攤開地圖,川藏線就像一串鉆石項鏈垂于美人胸前。作為東海路改建主要控制性工程之一的高爾寺山隧道,它的貫通讓這串鉆石項鏈更加光彩奪目。
而這光彩奪目的背后則是興蜀公司匠心獨運的科學管理。據了解,“五化”的管理理念,即發展理念人本化、項目管理專業化、工程施工標準化、管理手段信息化、日程管理精細化,一直是興蜀公司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自始至終所秉承的。記者在采訪中進一步了解到,在“五化”理念的指引下,針對高爾寺山隧道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,項目超前謀劃、科學安排,使管理科學化、規范化、標準化,確保工程始終以優質、安全的狀態平穩前行。
據興蜀公司負責高爾寺山隧道建設管理的工程師劉赟介紹,為了保證質量,指揮部督促各參建單位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責任追究制,認真落實興蜀公司標準化工地建設、首件工程認可制、優質工程競賽活動、工藝設計審批制等相關規定,著重抓好重點部位、關鍵環節的質量監控,消除質量通病。同時,項目建立了“政府監督、業主管理、社會監理、企業自檢”的四級質量保證體系,設置了中心試驗室、監理試驗室、工地試驗室三級質量檢測機構,所有母體試驗室均具有乙級及以上資質等級,充分發揮三級試驗檢測體系的作用,提高了檢測數據的真實性、準確性,保證了工程質量可控。
因為在特殊的氣候、地質條件下施工,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一些常見且實用的方法“失效”了,問題的解決需要更細致的方法。比如粉塵處理,正常的處理方式是不停地灑水除塵,以及垃圾清理,但事實上,在零下20攝氏度的高爾寺山隧道作業現場,灑水就會使路面結冰,影響其他工序開展。在這種情況下,項目只能采用人工清掃,裝入編織袋,運到洞外。
安全大于天。高原隧道內施工的難度,甚至無法用言語和文字來形容。洞內通風困難、灰塵顆粒多,加之高原缺氧,時刻威脅著洞內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。
在海拔3920米的高爾寺山隧道南端洞口,有一間白色板房,房內管道交錯,同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這是專為洞內輸送氧氣的供氧站。面對惡劣的施工環境,項目指揮部把確保工人生命安全放在首位,提出以人為本、科學施工。在指揮部的組織下,施工單位專門建立供氧站、購置制氧機,為隧道內施工的工人輸送氧氣。同時,為洞內施工人員購置了隨身攜帶的氧氣罐,洞內遇到身體不適時,可自行吸氧。為了確保洞內施工人員安全,項目采取多班輪換制,每天進行4至5個班組循環工作,一個循環4至6小時,縮短工人洞內作業時間,確保有充足的體力和精力。
但這在項目管理者眼里遠遠不夠,在種種保證安全的措施之上,開工建設伊始,項目就在隧道口設置了電子監控,同時向進入隧道的每一個人的安全帽內放入芯片,精準定位,讓生命安全更多一層保障。
慢工出細活,精細出精品。在高標準完成隧道建設的同時,項目沒有發生一起傷亡事故。多措并舉,嚴格管理,在久負盛名的“省內國省干道一流建設管理團隊”之上,興蜀人又一次兌現了筑就精品的承諾。
甘于奉獻奏和諧
高寒、缺氧,手機沒信號,網絡時有時無,白天寂寞為伴,夜間輾轉難眠,翻個身都覺得呼吸急促……沒有到過高爾寺山隧道建設現場的人,無法想象建設者是怎樣堅持下來的。即便是到過現場,比如那些頻繁更換的參建者,他們也無法想象,有一群人如何能做到自始至終都堅守在高爾寺山隧道的建設工地上。
這群人叫興蜀人。由于長期處在高海拔地區,太陽暴曬導致他們嘴唇紅腫開裂、面部皮膚脫落,每天洗臉都要脫一層皮下來。記者采訪時,正好遇見高爾寺山隧道的項目管理人員取體檢報告單,他們有一個普遍的癥狀:心臟偏大,這是在高寒地區久待留下的毛病。
血肉之軀時刻遭受自然的嚴酷挑戰,為何還能始終堅守?
這是一條藏區同步奔小康之路。打通高爾寺山隧道,意味著318國道東海路項目改建全部完成,這對于完善藏區公路網、促進藏區旅游資源開發和經濟跨越式發展、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這是一條民族團結之路。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,興蜀人始終將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利益相結合,積極幫扶當地藏區群眾,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,為他們搭建便橋、便道;完成沿線接線工程、水系工程,極大地方便了沿線群眾的生產和生活;結合民族特點,重視環境保護;與附近民族學校結對子,組織“獻愛心活動”;傾力援助,從2010年起先后派遣3批次共5名優秀干部人才到藏區一線工作。這些善舉不僅得到了沿線群眾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,更得到了當地群眾對工程建設的支持和回報。目前,318國道東海路已全面完工,建設成果得到了藏族各界人士、過往游客的高度贊揚和肯定。
這是一條書寫興蜀人奉獻之路。人來人往、風吹日曬,興蜀公司的建設者始終堅守在那美得令人窒息、難得讓人心顫的川藏高原上,呵護著藏區公路的華麗蛻變。這份堅守換來了通天大道翻山越嶺、一路馳騁,也換來了歷經磨難、百變成鋼的優秀團隊。
當我們一路馳騁“中國人的景觀大道”,傾心高山、藍天白云和靜謐的湖泊、草原,領略博大精深的藏傳文化,欣賞多姿多彩民族風情的時候,我們必定不會忘記,曾經在這里,勇敢從高寒缺氧、地質災害頻發的環境中趟出一條雪域坦途的興蜀人。因為他們用生命的挑戰成就了“不畏艱險、甘于奉獻、求實創新、追求卓越”的四川興蜀精神,這種精神與“兩路”精神一脈相承,并且指引著一批又一批興蜀人扎根條件最艱苦、工作難度最大的邊遠藏區,用智慧和汗水修筑雪域天路,續寫“兩路”建設者的不朽傳奇!
本版圖片由四川興蜀公司提供
■特寫
“教室門口站那人,是不是你爸哦?”
高寒、缺氧,自高爾寺山隧道開工建設到現在,施工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,沒有幾個能夠撐到工程結束。
陳昕是自始至終堅守在一線中的一員。“氣候惡劣,條件艱苦,普通施工人員可以頻繁更換,但工程管理人員不能,責任在肩。”自2011年項目進場一直到去年年底,4年多的堅守,陳昕一句“責任在肩”,輕描淡寫。
黝黑的皮膚、青紫的嘴唇、通紅的臉龐,與陳昕面對面,很難想象他曾經也是一位白面書生,更難以想象他這些年經歷的那些歲月。
在318國道東海路改建的過程中,陳昕所管轄的紅海段125公里路段,有“生命禁區”之稱的海子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,工地7、8月份最高溫度也就十多攝氏度,冬季夜間低溫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,每天呼吸的氧氣含量僅有平原地區的50%,每天真正的睡眠時間只有4至6個小時,并且還要分幾次睡。
2009年他結婚,工期緊張,新婚蜜月沒去別的地方,他直接把嬌妻帶上了工地,住進了板房。
2010年,兒子出生,兒子快四歲了,他都沒參加過一次家長會,曾經去幼兒園接過一次兒子放學,盡管有接送卡,老師還是要反復多次向他兒子確認:“教室門口站那人,是不是你爸哦?”
聽了這話,抗得過高寒缺氧的陳昕,壓不住心中的那股酸楚。
“陪工地兄弟的時間,是陪老婆孩子的十倍。”陳昕說這話,把自己給逗樂了。
事實上,在高寒地區作業,除了工作環境艱苦,業余生活也十分枯燥,不能搞劇烈活動,踢足球可能連當地的孩子也跑不過,缺氧,動幾下就明顯體力不支。“就連睡覺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,被子蓋少了冷,蓋多了壓力大,出氣困難,夜間睡覺輾轉反側,醒了睡,睡了醒。”外人看來很艱苦的事情,陳昕每次說來都開懷大笑。
不止陳昕,在采訪的過程中,記者所接觸到的每一位不畏艱難的興蜀人,都如陳昕這般。聽過他們的故事,才能真正體會“不畏艱險、甘于奉獻、求實創新、追求卓越”的四川興蜀精神不是寫在橫幅上的標語,而是流淌在興蜀人身體的血液,也正是這一腔熱血,才成就了美得令人窒息的雪域通途。